市級中醫臨床重點專科—— 玉溪市中醫醫院民族民間醫藥科
玉溪市中醫醫院民族民間醫藥科創建于1989年,是云南省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中唯一的民族民間醫藥科室,也是玉溪市中醫醫院第一批品牌專科,曾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立為農村醫療機構中醫民族醫學特色專科(專病)科室,還入選“玉溪市2023—2025年度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建科35年來,醫院及科室高度重視民族民間醫學的傳承與發展,始終秉承“發揮中醫特色 弘揚民族醫藥”的理念,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滇南醫學”理論體系。民族民間醫藥科創新運用彝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民間獨特的方藥、方劑、特色外治法治療中醫骨傷、風濕免疫及部分疑難雜癥,深受患者青睞和業內好評,成為享譽省內外的“明星”科室。
專科病種診療有方
民族民間醫藥科每年都會接診大量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患者經臨床治療好轉后,容易因勞損、扭傷、受涼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復發。科室秉承中醫“整體觀念 辨證論治”理念,利用民間草藥配合組方,通過內服、外用中藥熏洗、中藥封包及腰椎牽引等物理治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復發率。腰椎間盤突出癥、馬尾神經壓迫癥狀、交感神經的壓迫癥狀、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手術風險較高,在使用民族醫藥后,病情趨于穩定,副反應減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科室突破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難點后,不少重慶、山東、北京等地的患者慕名而來就診。”民族民間醫藥科副主任醫師周樹成說。
日常治療中,科室充分發揮民族民間醫藥特色,依托民族醫藥的理論、驗方探索許多可行有效的技術與方法,結合現代科技成果,研發出具有民族醫藥特色的方劑、酊劑、外用藥等,主要治療疾病包括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癥)、骨痹(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痛風病(痛風性關節炎)、尪痹(類風濕關節炎)、項痹(神經根型頸椎病)、骨錯縫(腰椎小關節紊亂)、骨痿(骨質疏松)、肩痹(肩周炎、肩袖損傷)、眩暈(腦動脈供血不足)。
專科建設成績斐然
民族民間醫藥科現有開放病床67張、醫生10人、護士18人,其中主任醫師龍啟順榮獲“全國少數民族醫藥突出貢獻獎”“云南省民族民間醫藥文化傳承獎”,以及云南省“最美中醫”和“興玉名醫”等稱號;副主任醫師周樹成榮獲“玉溪市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等稱號。
臨床與科研并重是科室始終堅持的發展路線,注重研究民族醫藥單方、驗方、特色診療技術、醫藥理論與文獻。截至目前,科室已實施了科研項目20余項,獲玉溪市科技進步獎3項,目前仍有3項云南省科技廳中醫聯合專項在研究中,今年還新增了1項云南省科技廳重大科技專項子項目。科室制作了民族藥照片、標本300余幅,發表文章數十篇,編撰出版了《玉溪彝族醫藥》《彝醫臨證本草》,該系列書籍是對玉溪彝族醫藥古代文獻、現代文獻的總結,也是一部民族醫藥臨床工作者的工具書,對研究玉溪彝族醫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周樹成還參與了《岐黃縱橫輯錄》一書的編輯,此書是全國優秀中醫人才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了解全國中醫學術流派的學術思想的重要書籍。
注重傳承與創新發展
民族民間醫藥科結合醫院實際,整合云南的民族醫學,發揮地方醫藥特色,借鑒“云南吳佩衡扶陽學術流派”發展模式,形成了具有云南特點的“滇南醫學”理論體系。同時,積極開展科研創新,鼓勵對民族醫藥傳統療法的繼承和發揚。積極開展適宜技術、非藥物療法研究,充分發揮民族醫藥在一些疾病治療上的優勢。此外,在臨床路徑病種的診療方案中,針對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外治法及特色手法治療,如民族醫藥的熏洗、封包、透藥、涂擦、穴位貼敷等治療方法,內外治療相互協調,取得較好療效。
科室注重將中醫藥與民族醫藥結合,制定了符合民族醫藥診療特點的優勢病種3個、臨床路徑6個、專科用藥3種、外用酊劑2種、民族醫藥協定方和民族醫藥特色療法多個。此外,創新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醫藥特色的治療體系——科室有優勢病種,病種有臨床路徑,路徑中有民族醫藥的治療方法,方法中有民族藥協定方、民族醫藥特色療法、民族醫療手法。此體系療效顯著、節約成本,在臨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民族醫藥是民族及各地區重要的醫藥衛生資源,是中國衛生事業的組成部分,玉溪市中醫醫院民族民間醫藥科將繼續重視民族民間醫藥的傳承、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讓民族民間醫藥服務于更多患者,讓民族民間醫藥之光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