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中科普
飲食與疾病的關系
古語有云:“病從口入”,這是前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的經驗總結,這也說明“吃”這件事與健康或疾病之間是存在密切關系的。中醫也講“未病先防,即病防變,瘥后防復”,筆者討論這個話題的意義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借鑒經驗教訓。
01、關于飲食量的問題
進食七八分飽有利健康。筆者在臨床工作中注意到很多疾病與“飲食不節”有關,如飲食不節是膽脹(膽石癥)、腸癰(闌尾炎)、腹痛病(急性胰腺炎)等的病因,尤其是膽脹急性發作與飲食過飽關系密切。現代醫學也研究證實冠心病患者飲食不宜過飽,飲食過飽后血液重新分布胃腸道血液量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飽餐后容易誘發心絞痛。現代醫學通過小鼠實驗,把小鼠分成兩組,一組小鼠喂養無節制,另外一組小鼠喂七八分飽,經過觀察發現適當饑餓組平均壽命高于無節制組。有句開玩笑的話說,每個人一生大約能吃九噸的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
02、關于進餐方式的問題
是分餐還是共同進餐?筆者是主張分餐,或者使用公勺、公筷。為什么呢?原因在于很多疾病通過消化道傳播,比如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很多胃病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關系密切,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癌等。幽門螺旋桿菌就是通過感染者的消化液,經口傳播給其他人,從這個角度講“胃病也會傳染”。所以建議分餐或使用公勺、公筷。主張這種觀念的人在新冠疫情以前很可能會被看做有潔癖或者不合群,在新冠疫情后這種理念已經被廣泛接受。
03、關于飲食霉變的問題
霉變的食物不能吃,這是一種常識。例如發霉的花生不能吃,因為發霉的花生會產生黃曲霉素,后者是導致肝癌的原因。
04、關于飲食的溫度問題
飲食的溫度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健康。例如長期進食過燙的飲食可能損傷食管黏膜,得食管癌概率增加。進食過寒的食物易損傷脾胃。所以建議飲食的問題盡量與體溫接近。
總之在吃這件事上還是有很多講究的,飲食與疾病或健康之間存在一定的量效關系,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產生疾病。所以主張飲食有節、分餐或使用公勺公筷,霉變的食物不能吃,及飲食溫度要適宜,我們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