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開展后腹腔鏡腔靜脈后輸尿管(Ⅰ型)矯形術
腔靜脈后輸尿管:是一種罕見的先天畸形,新生兒發病率約為1/1000,男女之比大約為3:1。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下腔靜脈分為后主靜脈、下主靜脈、上主靜脈,三對靜脈之間相互吻合成靜脈環,該靜脈環在發育中出現異常時,后主靜脈不萎縮退化取代其他而形成下腔靜脈,輸尿管位于其后,形成了下腔靜脈后輸尿管。
臨床癥狀:常出現于30~40歲,但無特異性,可有腰痛,血尿和尿路感染等。
治療方法
對有癥狀(梗阻導致的腰痛、尿路感染和腎結石等)和中度以上腎積水的患者(Ⅰ型)應手術治療,即離斷輸尿管并將下腔靜脈后的輸尿管移位至下腔靜脈前面再行輸尿管端吻合。Baba在1994年首次報道使用腹腔鏡技術治療腔靜脈后輸尿管。由于該病發病率低,腹腔鏡技術報道資料有限,但現有報道顯示腹腔鏡手術治療下腔靜脈后輸尿管是安全可行的,微創優勢比較明顯,有望成為手術治療的首選方法。
我院泌尿外科近期收治我院首例下腔靜脈后輸尿管,并成功實施“后腹腔鏡下腔靜脈后輸尿管(Ⅰ型)矯形術”。
患者入院后科室根據患者病情,組織科內病例討論,行MRU,右側輸尿管逆行置管造影后,由放射科會診后初步診斷為腔靜脈后輸尿管(Ⅰ型)。—Ⅰ型或低袢型,擴張的近段輸尿管走行正常,在第3、4腰椎水平折回,以倒"J"走行在腔靜脈之后。
泌尿外科團隊術中探查確診為腔靜脈后輸尿管,該病例系我院第一例,腹腔鏡下離斷輸尿管及修復重建,腹膜后腔操作空間較小,操作下方易傷及腔靜脈,手術風險高,手術難度巨大
在科室主任李世江的帶領下,步步為營進行手術攻堅,顯露腎盂及上段輸尿管,向下游離下腔靜脈并明確輸尿管和下腔靜脈之關系。于近端輸尿管轉向處離斷輸尿管,將下腔靜脈后段輸尿管一位置下腔靜脈前面進行端端吻合。
最終手術圓滿成功,患者術后恢復良好,對比術前后B超右側腎竇分離及輸尿管內徑明顯縮小,治療效果良好,患者解除病痛回歸生活,我院微創手術技術也向前邁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