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理論與經絡學說,有望中西合璧?
2017年10月23日,玉溪市中醫醫院邀請到國際筋膜研究會創始會員、美國亞利桑那州整脊協會會員、筋膜手法課程講師愛德華博士到我院進行《現代筋膜理論及意大利筋膜手法的臨床應用》課程講授。
愛德華博士從筋膜解剖入手,詳細介紹了筋膜單元的組成、相互之間的關系、筋膜的生理病理機制、筋膜的生物力學模型等,并通過典型的下腰痛病例、肩周炎病例的評估、治療演示及現場答疑,展示了筋膜理論及筋膜手法在臨床分析評估及治療方面的獨到之處。
意大利筋膜手法最先由意大利的物理治療師Luigi Stecco開創,為世界筋膜三大學派之一,基于三十多年的解剖文獻分析和臨床實踐,用于評估和治療骨骼肌肉系統疼痛及功能障礙和內臟功能紊亂。它重在研究筋膜,特別是深筋膜,并認為肌筋膜系統是三維連續體。
該理論認為:筋膜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是人體最大的本體感覺系統,是形成整個機體連續性的三維立體結構支持,貫穿和包裹在所有器官、肌肉、骨骼、神經纖維和血管中,由疏松結締組織系統組成的軟組織,為人體功能系統創建一個獨特的環境。肌骨系統內筋膜的改變是導致機能障礙的最常見原因,筋膜下透明質酸的粘滯是疼痛產生的原因之一。筋膜手法的主要作用在深筋膜,旨在通過壓力松解凝膠狀的透明質酸大分子鏈,同時產生局部發生炎性反應將瓦解的透明質酸帶走,恢復筋膜層之間的滑動性。
筋膜理論的病因學說與中醫之“不通則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其CC點(協調中心)也大多與腧穴定位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另外,愛德華博士在治療演示中以處理下肢的CC點(協調中心)達到改善腰部癥狀的治療思路與中醫“上病下治”的治療原則不謀而合。
現代筋膜理論及意大利筋膜手法的學習,不僅為脊柱、關節相關疾病及軟組織損傷性疾病的康復治療提供了又一個新思路,也為進一步探討筋膜理論與經絡學說之間的聯系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